成都的疫情不轻:
9月4日,病例90例,无症状50例。
9月3日,病例72例,无症状52例。
9月2日,病例105例,无症状50例。
9月1日,病例103例,无症状47例。
出现这么多病例,高风险区不少,中风险区更多,高风险区足不出户,中风险区也出不了小区,又不让聚集,还是只有居家。从目前看,成都一些地方确实采取了一些所谓的硬核措施:消防门上锁。
对高中风险区单元门“硬隔离”,对居家观察人员“硬隔离”,在多地都出现过。
上次引发争议的迁安市,是铁丝锁门这种硬隔离。
采取这些措施的地方,给出的理由是:有意外,会有人从外面打开门。
其实,后面的潜意识是:1.不信任群众,2.不相信这种意外出现。
正是基于后者,防控人员可能回去睡大觉了:反正出现的可能很少。
其实,即使他们不睡大觉,在值班的地方守着,没有犹豫,第一时间反应并行动,也已经延误逃命时机。
可以说,无论是否尽职值班都是把老百姓的生命当儿戏,都是把老百姓的生命让位于自己的官帽。根本不是以人民生命至上。
回到成都地震,地震时,他们即使挨个去开门,是不是早过了最佳逃生时机?
一些地方在采取静态管理措施时,其逻辑本身就有问题:看病需要经社区同意才能出小区。危重症只能拨打120。所有这些规定的前提都是控制在前,而不是如法律那般的事后惩罚。
之前对这种硬核措施,就有明确反对的声音。因为碰到火灾,紧急病情,等,根本来不及。都被当成了耳旁风。
即使真出现的地震,也会有蠢货为之辩护:地震的可能毕竟低。
最新信息是,9月5日12时52分,四川甘孜州泸定县6.8级地震已造成46人遇难。
地震发生的地方,疫情不重,如果发生在疫情很严重的地方,会出现什么乱象呢。
9月5日,健康成都发布《本次本土疫情防控热点问题答疑》,最后一项是:疫情防控期间,遇到地震怎么办?他给出的答案是:疫情防控期间,发生地震、火灾、洪水等对市民群众生命造成伤害的灾害时,应优先保障市民群众生命安全。条件允许情况下,个人应做好防护,安全撤离;避难时,应尽量减少聚集和接触。高风险场所灾害结束后,应及时做好疫情传播风险评估,做好后续处置工作。
请问怎么优先保障?优先保障的前提只有一个,那就是,没有硬隔离!这是唯一能事前预防的。不存在优先不优先的问题,在这个问题上,只有0和100,连99都没有。
事后,出现地震后,就是紧急避险,交给群众自己处理就是。不应有尽量避免聚集和接触的要求,也不应该再说: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个人防护!
做什么疫情防护?逃命要紧,不要想着戴口罩的事!不要想不能聚集的事!
本号由近百位医院管理专家及十几位医疗观察者发起,陆续推出思考医疗市场的原创稿子,兼做新闻。不少文章被转,凡是署名谭梅的稿子都是由本号顾问团所写,请按格式署名来源,格式为:医院院长微信公众号(yiyuanyuanzhang),谭梅,谭梅不是一个人。
沟通邮箱:yyyzwxgzh@163.com。对于来稿,默认为原创